与风电装机的增量由内陆向近海迁移的路径相似,近些年来,海上光伏的话题此起彼伏。
在落幕不久的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海上光伏”一词亦有所提及。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表示,“我们在山东、浙江等省份先行先试基础上,今年正式启动了海上光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则做出展望,“大型项目基地将成为集中式项目增长的重要支撑,海上光伏将迎来规模化发展。”
光伏“入海”,已在行进。
近年来,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用电需求的激增,高昂的土地成本、过度过量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生态红线问题引发行业深思,陆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空间的日益逼仄促使业内萌生了“向大海要发展空间”的想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海上光伏尚未形成风口。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海上光伏当前还面临着政策配套、技术攻克、成本高企、环境友好等多种问题。
海上蕴藏百吉瓦光伏增量
2023年7月19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沿海地区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明确,到2025年,确保沿海地区新增500万千瓦海上风电和500万千瓦海上光伏并网消纳;到2027年,确保沿海地区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两个千万千瓦级基地并网消纳。
江苏省是地方试水海上光伏的积极推动者。
2022年7月,该省在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稳步有序开展海上光伏建设,有效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益。此后,在该文件的基础上,今年5月,江苏省印发《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要求推动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立体式开发,全力打造沿海地区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
上述三份文件,成为江苏省探索海上光伏发展的政策托底。而临近的山东省,动作同样迅速。
更早前的2021年12月,山东省海洋局发布了《关于推进光伏发电海域使用立体确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鼓励各市因地制宜探索利用已确权的养殖用海、盐田用海区域,科学布局光伏发电项目。去年7月,山东省提出了《山东省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共规划海上光伏容量4260万千瓦,其中漂浮式光伏容量接近3000万千瓦。
需提及的是,补贴政策亦在去年4月份先行发布——《山东省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二批)》明确提出,对2022-2025年建成并网的“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分别按照每千瓦1000元、800元、600元、4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10万千瓦、20万千瓦、30万千瓦、40万千瓦。
不难发现,沿海地区天然地成为了我国海上光伏发展的试验田。仅以山东和江苏两个省份为例,现阶段,山东省批复的海上光伏项目达11.25GW,2023年底预期开工8.5GW、并网5.75GW;江苏省已规划的海上光伏项目达12.65GW,其中0.49GW纳入国家第三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部分项目已完成EPC招标。
事实上,从理论而言,蔚蓝深邃的大海,的确可以成为光伏的新“蓝海”。
此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曾做出测算,按照理论研究,我国大陆1.8万公里的海岸线可安装海上光伏的海域面积约为71万平方公里,按照1/1000的比例估算,可安装海上光伏装机规模超过70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对此也做过测算,“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从理论上看,可安装海上光伏超过100GW,市场前景广阔。”
蛋糕很诱人难题也不少
海上光伏,是新的应用场景,并以纳入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中。
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自然资源部则从用海确权为海上光伏的发展扫除障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可以立体设权的用海类型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在内的立体空间,鼓励对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用海进行立体设权。
此外,在推动海上光伏发展过程中,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之间也加强协同。邢翼腾介绍,“上半年会同自然资源部(海洋局)相关部门,由司领导带队,分别赴山东、浙江和福建调研,形成了海上光伏初步发展思路。同时,我们还支持一批海上光伏项目纳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作为重点项目,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积极探索试点,为大规模推广积累经验。”
绵延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将诞生一块巨大的光伏增量“蛋糕”。可现阶段,海上光伏面临的难题并不少。从技术安装、项目降本,到后期运维,尚未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
以目前海上光伏建设环节为例,桩基固定式光伏电站和漂浮式光伏电站是当前可见的两种方法,目前这两种安装技术都处在实证阶段。
今年4月份,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正式建成,这是国内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据悉,HG34海上光伏项目,规划装机容量270万千瓦,而此次建成的海阳HG34近海桩基式海上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是HG34海上光伏项目的实证实验。
漂浮式光伏电站实证项目出现更早。2022年10月,同样有国家电投主导的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成功完成了发电,成为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
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上光伏项目从建设到并网需要突破重重关卡,“项目勘测、场区地形图测绘、设计、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静力触探、通航、海底电缆等一系列项目均需经过严格的论证,难度很大。”
复杂的技术致使海上光伏项目的成本较高。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测算,海上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比陆上光伏电站要高出5%至12%。
不过,虽然目前海上光伏的开发尚在起步阶段,但是仍有不少企业都在争做“吃螃蟹的人”。这其中,光伏组件厂商尤为积极。
由于光伏组件工作于水面,容易出现PID衰减(光致衰减效应)。极端情况下,PID现象会导致组件50%以上功率损失,严重影响电站发电量。为此,包括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组件企业均推出了适用于海上光伏的异质结组件产品。
尽管当前海上光伏尚未形成风口并且难题重重,但业内人士的确看好其发展潜力。王勃华认为,“近两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海上光伏技术和产品也日益完善,初步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