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张欣北京报道
5月15日,央行在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单设专栏,谈硅谷银行事件及其启示。
硅谷银行倒闭引发了一场美国银行业的信心危机。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在48小时内闪电式破产后,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接管。这一事件还产生了后续外溢影响,3月12日,签名银行因遭遇挤兑被FDIC接管。第一共和银行一季度存款流失超过1000亿美元,已于5月1日被FDIC接管,摩根大通银行收购其大部分资产负债。
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央行在谈及硅谷银行事件启示里,首要提出的便是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放大收。央行表示,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快速实施零利率,后续又因通胀高企而快速加息缩表,使商业银行在宽松阶段配置的低收益资产,需要在紧缩阶段用高利率负债平衡,造成较大亏损。
那么,货币政策该如何避免大放大收?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级教授王国刚在5月12日发表了《从硅谷银行处置看“小而不能倒”内在机理》一文。他表示,要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及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力度。
王国刚进一步解释称,保持币值稳定、抑制通胀是中央银行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有其负面效应,一旦超出了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或金融机构的承受力,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此外,在货币政策从松到紧的急转过程中,如出现相关举措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等调整跟不上的情形,就可能增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负面效应。因此,货币政策要加大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的协调力度。
央行报告中显示,启示之二是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监管,而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相对有限。美国对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按照类别,硅谷银行在破产前适用较为宽松的审慎监管标准。由于过渡期安排和两年一次的压力测试要求,硅谷银行直到破产前都未开展压力测试。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同样有可能在风险积累和市场恐慌中酿成系统性风险。
此外,央行还提到两点启示。一是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硅谷银行的风险处置相当迅速。FDIC按照“五一机制”接管硅谷银行,即周五宣布接管并成立过桥银行,周一重新开业。美国财政部、美联储、FDIC也快速履行法定程序,及时宣布为硅谷银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稳定了市场信心。这表明迅速且强力的应对措施对稳定市场信心、处置金融风险至关重要,也反映出充分的法律授权、丰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风险处置资源的重要性,值得借鉴。
二是应关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从负债端看,硅谷银行的存款多来源于创业企业,客户同质性高,储蓄存款占比很低,90%以上的存款不属于受保存款,负债结构欠稳定。从资产端看,硅谷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5%,57%的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且缺乏有效应对利率风险的对冲安排。资产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最终引发流动性风险。鉴于此,银行要用好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工具,充分考虑各类风险情景,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对预案,使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