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镜山上有一个“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那是1991年重修、扩建的,该陵园在1941年4月初建的时候,名字叫“上高会战抗日阵亡烈士墓”。
苍松翠柏环绕的九千余名抗战烈士长眠之处,如今已经成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民众前来拜谒、凭吊。
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在“上高会战抗日阵亡烈士墓”附近,应该还有一个“倭奴塚”,但不知那七八千鬼子的埋骨之处,现在还有没有了——那是1941年上高会战结束后,王耀武下令筑成的“景观(也可以用另外两个字)”。
(相关资料图)
上高会战发生于1941年3月14日开战,并于4月9日(一说为4月2日,估计是没把大追歼时间算上)以鬼子大溃败结束,罗卓英与王耀武统计上报战果:毙伤日军少将步兵指挥官长岩永汪、大佐联队长浜田以下一万五千余人,我军伤亡二万余人。
会战于4月2日结束之说也并非全无依据,当年《抗战日报》社长陈熙乾、《江西国民日报》记者胡天、黄宣成都说上高会战3月15日起,至4月2日止:日军伤亡二万四千余,遗弃尸体三千余,伤毙军马四千余,遗弃马匹千余具,俘敌兵七十二名,炮十八门,机枪九十六挺,步马枪两千二百零四支,掷弹筒一百零四个,俘军马五百六十四匹,击落重轰炸机一架,击伤轰炸、侦察机三架,击沉浅水汽艇五艘。
长高会战的主力战将、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七十四军也获得了“抗战铁军”称号,那是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上将代表蒋(这时候叫他老蒋似乎不太合适)授予的七十四军的:“在这次战役中,第七十四军发挥了最大的力量,第74军是抗战时期的‘铁军’,第七十四军自参加抗日战争以来,屡战屡胜,愈战愈强,这次又于上高会战中,建立伟大的辉煌的战绩,特别值得我们钦敬。”
王耀武担任文史专员期间,似乎没写关于上高会战的回忆文章(笔者有全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则分别写了《上高会战》和《上高会战概述》,从这二位写的战报或回忆中,我们能知道当年上高会战我方的战略部署。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少将处长赵子立(后升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参谋长,1949年12月26日在四川巴中率部起义。)记录了当时第七十四军的战斗序列:军长王耀武,副军长施中诚;第五十一师,师长李天霞,副师长周志道 、邱维达;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副师长李琰第;第五十八师,师长廖龄奇,副师长张灵甫(廖因病缺席,张代指挥);军属补充第一团团长杨晶,第二十六师师长王克俊。
当年在战地采访的记者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王耀武军长的部队是这次上高会战的骨干部队,担任了最激烈的正面血战,他确遵守了‘守必坚’的原则,命令每一个师部、团部,在火线上不容有一兵一卒的后撤,只许前进。王耀武将军在此役中所立的赫赫战功,救上高事小,救全部反包围战局事大,假定没有王将军在上高正面这样硬顶,反包围态势固无由形成,战斗的结果,更不成其为精彩。”
当年那些报道应该属实,因为那些通讯都是在1941年4月发表的,如果说得不准确,参战的将军们也不会答应,据薛岳回忆,当时的战略部署,也确实是让七十四军王耀武打主攻:“按战区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五月所策定之反击作战计划:命第七十军为诱击兵团,于第一、第二两阵地带阻击消耗敌力,诱敌深入后,转于外翼侧击。第七十四军为决战兵团,俟诱敌至第三阵地带时,与敌决战,协同各兵团合击歼灭之。”
薛岳和罗卓英拿王耀武当杀手锏,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年的王牌军不是五个而是四个,其中一个就是王耀武的七十四军。
1941年春,军委会决定在西南、西北各组建两个战略攻击军,拟定的战略攻击军编制庞大,待遇优厚,仅司令部直辖部队就有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团,搜索营、高炮营、战防炮营、通讯兵营、特务营各一营,编制比一个师还大。
能入选战略攻击军,那就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西北的两个军自然是胡宗南的第一军、第二军,西南的两个名额,一个给了杜聿明的第五军,另一个由陈诚的嫡系第十八军和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竞争,最后王耀武胜出,拿到了战略攻击军应有的编制和装备。
能成为王牌中的王牌,王耀武对他校长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他能做的,就是在抗日战场上打出自己的威风。
南昌日军进犯上高,王耀武翘首以待,为了打好这一仗,王耀武做了周密部署:余程万善于守城,就让他的五十七师守卫上高;张灵甫善于阵地防御,就把五十八师布置在上高外围的纵深地带;李天霞和他的五十一师擅长机动作战,就让他去对付池田直三的混成二十旅团。
独立第二十混成旅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下有四个步兵大队、三个山炮大队、两个迫击炮中队、一个工兵联队,天上还有远藤少将的空军第三飞行团提供支援。
王耀武的安排,大家都很满意——李天霞因为孟良崮战役而被很多人贬低,其实在抗战期间,他的表现还要强于张灵甫,他在上高会战的主要任务就是截击沿锦江南岸向上高突进的池田直三。
嚣张的池田直三以为自己渡过锦江便可与第三十四师团大贺茂中将汇合,然后兵合一处共同进攻上高。
李天霞的五十一师按照王耀武的命令,早就在华阳镇附近的脊岭、猪头山布好了口袋阵,仅在3月21日一天,就毙伤日军八百余人,鬼子虽有抢尸规矩,但是遗尸四百余具——李天霞的火力太猛,活鬼子顾自己的命要紧。
混成二十旅中埋伏,三十四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一边大骂“八个”,一边给池田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不管伏击炮火,利用锥形突进战术拼死突进,务必于22日拿下华阳镇!
池田拼了老命,李天霞打得极为艰苦,但却不能后退一步:华阳镇是上高的南面门户,十九集团军在此地防务空虚,一旦该地为日军所得,上高城就会被从南面突破,整个会战也将功亏一篑。
李天霞苦苦支撑,王耀武却几乎无兵可调:五十七师余程万和五十八师张灵甫正在上高正面跟三十四师团死磕,让他们抽调兵力去驰援李天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无兵可调那就自己上阵,王耀武命令他最后的预备队——补充团十五分钟内跑步到达李天霞前线,他亲率担任军部警卫的特务营赶到前线进行增援,经过半天的鏖战,终于击退了池田直三,参战者回忆:“日军气势已衰,在我军出其不意的反击下,纷纷溃退,遗弃辎重无数,追至傍晚,才告结束。华阳一战,正是整个战线的转折点。”
李天霞这里稳住了阵脚,余程万和张灵甫那边打得也很惨烈,王耀武当时给上高守城主将、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的是死命令:“必须固守上高,失了北城就枪决。”
当年七十四军的代号是“辉煌”,五十七师的代号则是“虎贲”。“虎贲”师长余程万是黄埔一期毕业,要不是黄埔毕业后还“继续求学(陆大特别班、北大政治系、陆大研究院)”,可能早就当军长了。
学历极高的余程万也是一员悍将,他听到王耀武的死命令,亲自率领由军官和士官组成的敢死队向日军发动反攻,并一举拿下了上高北面的核心阵地并坚守到了胜利:他把全师四个团分作四个梯队,凭借有利地形和炮火支援,在阵地只部署一个团的兵力。这个团战斗力下降,就派另一个团顶上去。全师四个团,轮番上阵,始终能够保持锐气。就这样,余程万以一师之力,顶住了一万多日军两天一夜的疯狂进攻。
战至23日凌晨,七十四军的伙夫、卫生兵已经全部参战,而鬼子也到了强弩之末,罗卓英见包围圈正在形成,罗卓英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他在电话里里告诉筋疲力竭的王耀武:“七十四军虽然损失很大,但打追击战,是不用做饭吃的,敌人做的饭,会送给我们吃。”
罗卓英没有骗王耀武,七十四军从上高追到官桥街,一路之上,满地是死尸死马、残枪断炮,日军的军用物资散落得到处都是,追击的官兵捡了一些罐头、香烟,边吃边追,最后把大批鬼子截住包围了:七十四军在正面,七十军在背后,七十二军在左翼,四十九军在右翼,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日寇碾压。
日寇垂死挣扎,向攻到官桥街桥头的七十四军施放了毒气,但是老天爷也看他们不顺眼,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毒气在风雨中迅速消散,鬼子的飞机也只得暂停出动。小鬼子编纂“战史”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惨状:“在侧背还有重庆军六个师并列尾随追击。入夜,雷电伴随着大雨,各部队在严加戒备下渡过黑暗的一夜。28日凌晨2时负责野战医院警卫的炮兵第八中队,终于在当地王庙村庄西端遭到优势的重庆军攻击,致使该中队在处理了火炮后,全体嗝屁朝梁(他们用的是另外四个字)。”
记者黄宣成在硝烟尚未散尽时来到战场,发现仅在中路泗溪、官桥一线敌人尸首就有七八千之多,鬼子带不走这么多“死倒儿”,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尸首拿不动便斩尸首上的一只手臂拿走,但七八千条手臂的重量也并不轻啊。最后,索性斩手指了……在检视战场中,记者曾看到了不少个断了手臂和没有或缺少手指的敌尸。”
这些孤魂野鬼肯定会污染环境,王耀武想出了一个办法:筑一个“倭奴塚”,让全世界都知道,侵略者就是这样一个下场!
七十四军参谋处科长(或处长,史料记载不一)吴鸢(后晋升第一绥靖区司令部第一处少将处长)、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少校参谋王仲模(后任八十三师少将副参谋长)在《上高战役纪实》中回忆:“第七十四军此役俘虏日军少尉以下官兵二十三名,三八式步枪三百零五支,轻重机枪十六挺,山炮一门,掷弹筒十八具,战马一百一十五匹,战刀二十五把,其他钢盔、防毒面具、各类弹药、文件等甚多。把日军遗留下来的尸体,集中掩埋,石碑上刻了‘倭奴冢’三个大字,与七十四军阵亡将士陵墓,遥遥相对。”
上高会战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抗日烈士陵园花团锦簇,每到节日和纪念日,献花致敬者络绎不绝,而那个王耀武下令筑成的“倭奴塚”现在怎么样了,去过上高的读者应该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