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4月21日上午,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寨乡,一处150亩的稻油轮作区连片种植示范田中,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测产。按照测产程序,专家组最终宣布,该示范田中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理论亩产达361.2公斤,亩产油量达182.0公斤。
(相关资料图)
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供图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供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半壁江山。油菜也是我国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不与主粮争地,在确保主粮绝对安全不动摇的国家战略下,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增强我国油料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持续推进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2年农业农村部提出《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行动方案》,计划通过实施油菜科技大会战,10年内达成国产菜籽油产油量倍增的目标。
然而,我国冬油菜产量、含油量距离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油菜平均亩产从2012年的124.3公斤到2021年的140.3 公斤,近十年增幅仅12.9%,含油量仅从43.96%提高到45%左右,与菜籽主要出口国加拿大相比,平均单产低15%左右,含油量低3-4个百分点,且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程度低,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
测产现场。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此次在荆州测产的示范田中,正是为破解冬油菜产量、含油量提升的难题而进行的一次新的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示范,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稳定支持下,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襄阳农科院、荆州农科院等单位协同创新,以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为核心,集成高密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分段收获等技术研制而成。
大片油菜示范田。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供图
当前我国油菜大面积生产种植密度偏低,平均每亩仅1.5万株左右,制约了耐密型品种高产潜力发挥。而“双密”高产高油技术的应用,将油菜种植密度提高到了每亩3万株左右,实现了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破解了我国油菜单产和含油量偏低、机械化程度低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单位面积产油量翻一番的目标,标志着开启了我国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的序幕。
在品种方面,“中油杂501”是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的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可以达到每亩3万株左右。在种植密度每亩2万株左右的区试中,平均亩产213.11公斤,比对照增产12.66%,含油量高达50.38%,平均亩产油量107.35公斤,比对照增加26.93%。同时,油菜品质优于国家双低标准,具有抗倒、抗旱、抗寒、抗菌核病等特点,且花期集中,成熟期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生产。2022年4月24日在湖北襄阳旱作区示范点测产,“中油杂501”配套每亩3万株等密植高产高油生产技术,理论亩产达419.95公斤,亩产油量达211.57公斤,双双刷新了我国冬油菜单产和单位面积产油量纪录。
据介绍,此次在荆州的大田种植测产结果显示,“中油杂501”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124.3%,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172.5%,有力促进了油菜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倍增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双密”高产高油技术在我国油菜主产区应用,将促进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预期目标即国产菜籽油产油量倍增的实现,以当前我国年产菜籽油约600万吨估算,增加菜籽油供给600万吨,将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对保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